~甘泉寺簡介分享~

~甘泉寺簡介分享~ 甘泉寺沿革簡介-1.pdf

甘泉寺福地座向

巳山兼巽:

  • 寺右方-白馬龍穴
  • 寺左方-金鵝孵蛋龍穴

    因其山勢龍脈遠長廣大,處於兩大龍穴之中,其形如一條金龍舞爪,由當時唐山地理名師點此龍穴,最適合建廟福地,能福佑百姓帶來地方安寧幸福,因而命名為「福龍山」,即為本寺現址。

 

觀音區地名的由來與甘泉和石觀音像有關

  朔自乾隆四十五年(1780),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誕辰日,清空瑞氣,忽然春雨傾盆,沖開福龍山旁龍淵巖壁,現一天然石頭像。又於農曆四月二十二日天降甘雨,滂滔四下,沖灑石像於溪流中,載沉載浮,是逢有黃某農夫住石牌嶺庄(現新屋區)溪中網魚,遂撿拾端詳,心中頓時感到納悶,何以石像不會下沉,而是浮在水面上,心想此石像定非凡物,再次究相貌似觀音娘娘像,當下心神凝定,遂在福龍山溪旁,築草庵而祀之,三日後,神靈降乩,告眾謂其石像曰:石像就是由觀音菩薩顯化,以彰顯慈悲為懷,聞聲救苦救難普救眾生。

  時值人民不安,六畜瘟疫,善信聞悉遠近前來參求靈丹,問卜治病及建造動土,求婚選吉等疑難雜症,有求必應,無不靈驗。同年農曆九月十九日觀音菩薩修道出家日,善信黃某同幾友參拜完後回家,經過溪邊(今觀音溪廟旁) ,有一水窟不斷湧出一道清泉,其水清澈如鏡,當下試飲之甘甜如飴,又益增神爽,是夜夢一姑娘指示:其泉水可治百病云云,眾善信試之果靈驗,於是泉水治疾,不逕而走傳遍全台,求飲者絡繹於途,治癒者也不計其數,難以枚舉。

  清咸豐八年(1858)四月間,白沙墩貢生黃雲中發起邀集各方仕紳募款建造簡樸廟宇一座,至次年十一月竣工,廟內僅供奉主神「石觀音菩薩」,遂命名「石觀音寺」。

  清咸豐十年(1860)眾善信士及士紳等,有感神蹟顯赫,慈悲廣布,護佑子民,地方百姓安寧幸福,將此福地命謂「石觀音庒」,是為觀音地名的演變由來,現今為觀音區。

  光緒十三年(1887),因甘泉水顯聖蹟著稱,更名為「甘泉寺」,甘泉水善信士常取飲之飲保康寧,為維護水窟清潔,防塵淨水質,後圍成著便井,遂命名為「甘泉井」又名「觀音娘井」。爾後甘泉寺成為地方重要的信仰中心,寺內奉祀石觀音菩薩石像,護佑子民、有求必應,顯赫有年。

  光緒二十年(1894)地方白沙墩善信劉文進、觀音徐宰、大潭廖文安、下埔頂曾坤防、廖坤安、黃維德等仕紳續募款增建後殿和兩廊至光緒二十二年冬全貌完工,廟宇新成,後殿主殿供奉石觀音菩薩及左右脇侍善財童子()和龍女(),兩側左為註生娘娘,右為福德正神,前殿左堂為南斗星君,前殿右堂為北斗星君。

  民國四十四年(1955)因廟貌年久失修,舊陋不堪(泥土磚造)由管理人黃景祥召集信徒大會,推選廖團景先生為修建主任委員,梁乾旺、黃金水為副主任委員,選定同年十二月四日興工改建,至民國四十七年(1958)十二月三日初步完工,期間再行整修有前堂、正殿兩廡,至民國七十一年完竣,寺廟益臻完善。

  神靈顯赫,信士有求必應,地方繁榮,安居樂業,香客與日俱增,以致廟堂不敷容納香客,且廟正後方路基柏油路面填高,使廟形顯得矮小,於民國七十五年信徒大會推選曾献奉先生為主任委員,謝廷漢先生為監事主席,曾献斌先生為總幹事,經委員代表地方仕紳相商決議,以自由樂捐方式(不採募款)重新全面改建,自民國七十八年(1989)農曆四月二十三日動工興建到民國八十六年農曆十一月三十日,歷經八載完成一座五山三山,三層三進宮殿式建築,巍峨壯觀精雕細琢,巧奪天工富麗堂皇之寺廟。寺內保留傳統民族文物、史蹟、藝術石雕、浮雕、隱雕、銅雕、木雕,名人筆蹟等,廟後壁上有全國首創觀世音菩薩銅雕浮像(11米寬18),法相莊嚴肅穆,令人起敬。一樓主正殿供奉主神石觀音佛祖,及左右脇侍善財童子()和龍女(),左堂註生娘娘,右堂福德正神及五路財神,主殿前天井兩側有兩尊護法神佛為韋馱尊神()伽藍尊神(),前殿廟內入口處兩側為佛教王國神將四大天王:左側為北方多聞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右側為東方持國天王(調)、南方增長天王(),二樓前殿正殿供奉彌勒尊佛、哪吒三太子、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左堂天上聖母(媽祖),右堂玄天上帝,後殿主殿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左堂南斗星君,右堂北斗星君,三樓正殿供奉無極大天尊(明明上帝)及日月星君、二十八宿星君、守護神關聖帝君、呂純陽祖師,左堂瑤池金母娘娘,右堂西王母娘娘,神威赫赫,眾信士同沐神恩,共沾聖德。

 

 

有甘泉寺石觀音始有觀音區(行政地名)

  觀音區石觀音甘泉寺創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距今二百餘年,石觀音像相傳出現於農曆四月二十二日(今觀音溪旁的一水窟),每年以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菩薩誕辰及農曆四月二十二日石觀音菩薩出現日舉辦盛大慶典,「有甘泉寺石觀音始有觀音區」,「二百餘年來庇祐地方與觀音區共成長」這是不爭的事實,先民披荊斬棘,而瘴癘瘟疫橫行,精神上及肉體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可想而知,石觀音像(石觀音菩薩)的適時出現,以及祂的靈驗神蹟,不管是否附會,以為當時的先民解決不少心靈上及身體上的困難,而隨後「甘泉水」湧現,更提供觀音菩薩直接救世救人的途徑,以心理治療層面而言,這與是否迷信根本無關。而歷年來石觀音菩薩有求必應,慈悲廣布,對一般人問卜治病,求婚選吉等甚為靈驗,更值大眾信的信賴及奉仰。在現今的社會裡宗教活動與居民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早已融和成一片,而「勸人向善」的宗教意念,對良好社會風氣的培養和維繫貢獻尤多,觀音區民純樸善良、辛勤團結及和諧的良好習性,更在石觀音佛祖經年累月教化下益加發揚光大。觀音區主要行政區在觀音,而觀音市街的形成,也是以「甘泉寺」為中心逐漸擴展而來,觀音區名更是因「觀音」佛祖(菩薩)而得名,誰人不知呢?觀音區與甘泉寺之依存關係由此可見,觀音區守護神「甘泉寺石觀音佛祖」。

 

本寺宗教神祇略述

  (彌勒尊佛等神尊)(石觀音佛祖等神尊)(玉皇大帝等神尊)三教之信仰。

一樓內殿主殿:

  主神石觀音佛祖,即是(舉世無有未經雕琢的真實石像),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為觀音菩薩誕辰日,農曆六月十九日為成道日,農曆九月十九日為修道出家日,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二日為本寺石觀音出現日。因觀音菩薩內觀自在十方圓明:外觀苦難的聲音,進而濟渡眾生,令得解脫,展期大悲願力。佛教說:「有轉輪聖王名無淨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昫」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至菩薩,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八王子名「泯圖」即普賢菩薩。大太子「昫」立下宏願,生大悲心,斷絕眾生諸苦及煩惱,使眾生常住安樂:因此,佛賜名「觀世音」又稱「觀自在」、「觀世自在」、「觀音大士」。並令善財童子、龍女侍衛,能現三十三化身,救十二難。

  善財童子與龍女:為觀世音菩薩左右脇侍,皆為佛教傳入我中原之佛門大士,經歷多層磨練修形成佛,得享世間香火。善財童子為福成長者的五百童子之一,視財產如糞,認為萬物皆空,發誓修行成佛,向文殊菩薩就教佛法,最後遇到普賢菩薩,方實現成佛願望,後拜謁觀世音菩薩,為輔助觀世音普渡眾生,現童子身,為觀音左脇侍。龍女為佛教護法天神的二十諸天之一的娑竭羅龍女兒,經文殊菩薩引導下,前往參拜南海觀世音菩薩,收為右脇侍,與左脇侍善財童子共同輔助觀世音菩薩。

  左堂:註生娘娘俗稱「註生媽」,專管人間入胎出生之事:台灣婦女尊為生男育女之神,司掌生育,保佑子女,保佑孕婦、產婦:大陸民間尊稱為「子孫娘娘」或「金花夫人」。台灣民間奉祀之註生娘娘,多配祀十二婆姐(或稱十二延女)又稱十二褓姆,各抱一嬰兒,分六好六壞,以示生男育女,生賢或不肖,憑祈求者積善積德之厚薄而定。配十二婆姐為:註生、註胎、監生、抱送、守胎、轉生() 、護產、註男女、送子、安胎、養生、抱子。已婚或已孕婦女均往廟膜拜祈求或還願。

  右堂:福德正神(聖誕農曆二月二日),職位在天界中最基層之神職,掌管祈福報功,在現今的社會時代,人民對土地崇拜並依賴土地生存,認為有土斯有財,且深信土地為土地神管轄,理應酬謝庇佑,祭祀土地,遂成為傳統信仰與民俗。

一樓後殿前面天井兩側:

  韋馱尊神(左側)(誕辰六月初三)為佛教護法神,又稱韋琨、韋馱天、韋馱菩薩,列為四大天王之南方增長天王手下八大將之一,韋馱並居四大天王共三十二將之首。韋馱親受釋迦法旨,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韋馱主領鬼神,佛寺中之韋馱立像有兩種姿勢:一種是雙手合十(僧人行禮也) ,金剛杵橫於兩肘上(合掌捧杵)表示為「接待寺」;另一種是左手插腰,右手握金剛杵掛地,表示為「不接待寺」。

  伽藍尊神(右側):又稱伽藍神,為佛教的護法善神,略稱伽藍。伽藍是梵語音譯,為梵語僧伽藍摩之略稱,意釋為「眾園」,寺廟的守護神。

一樓前殿兩側:

  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佛經謂四大天王居住須彌山山腰之四寶山,高三百三十六萬里,天王各居一山,各護一方世界,及東勝神洲,南贍部洲(中國在此洲) ,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故又稱「護世四天王」,手下又各有八位大將,協助管理所屬各處山河、森林及地方之小神,眾將之中以韋馱居首,專保護出家人,備受僧尼尊崇。

  四大天王尊號及神像:

左側:

  北方多聞天王(),梵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甲冑,右手執寶傘,左手握銀鼠。多聞比喻福德之名聞於四方,寶傘用以制服群魔,護持人民財富,又為財富之神,信徒奉為佛教大財神爺。

  西方廣目天王(),梵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冑,手中纏繞一龍(或赤索),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觀察世界,見有人不信佛者,即用龍索練來使其皈依佛教。

右側:

  東方持國天王(調) ,梵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冑,手執琵琶。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並以琵琶之音樂,促使眾生皈依我佛。

  南方增長天王() ,梵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冑,手握寶劍,增長意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不受侵犯。

二樓後殿正殿:

  主神玉皇大帝,萬壽聖誕農曆正月初九日,稱「玉皇誕」,民間亦俗稱「天空生」。玉皇大帝是天上諸神之主宰,支配日月風雨等一切自然現象,具有支配社會和支配社會流治者的神祇,能註定人類的壽夭生死吉凶禍福,順應天意和天命。

  專司人間禍福有三官,又稱三元,俗稱「三界公」。

  上元天官大帝(三官之一),上元節為農曆元月十五日,全銜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亦稱「紫微大帝」,主掌造化樞機,降福消災。三官當中以「天官」最受人間崇敬,視為福神(即天官賜福),可賜功名富貴,延年益壽。近代人把天官和員外郎、南極仙翁合奉為「福、祿、壽」三星,象徵多福多祿多壽也。

  中元地官大帝(三官之一),中元節為農曆七月十五日,全稱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又稱「青靈帝君」。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簡定劫數人鬼傳錄。

  下元水官大帝(三官之一) ,下元節為農曆十月十五日,全銜為「下元三品五氣水官解厄洞陰大帝」,主審川澤水域,記錄眾生功過,掌死魂鬼神之籍。下人間校定罪福。三官起源於金、水、土三氣,即堯、舜、禹。

  左堂:南斗星君主延壽爵祿,南斗為二十八宿中之斗首,共有六顆星,在人馬座之傍,位居離宮。南斗的位置與北斗相對。「南斗註生」、「北斗註死」。凡人受胎,皆從南斗過北斗。南斗六星,主天子壽命,亦宰相爵祿之位。南斗有六宮,一為天府宮,是司命星君:二為天相宮,是司祿星君:三為天梁宮,是延壽星君:四為天同宮,是益壽星君:五為天樞宮,是度厄星君:六為天機宮,是上生星君。遂成為六司星君。

  右堂:北斗星君解厄延生(聖誕八月三日) ,「維南有箕,維北有斗」。其實是指南斗六星與北斗七星不同,「南斗註生」、「北斗註死」。北斗位處坎宮,降神於人,謂之「魄」,其職責是司理陰府,雖是註死,仍能延生解厄。北斗七星只是肉眼所見,其總共有九星,即七現二隱,七星之星曰:天樞、天璇、天機、天權、天衡、闓陽、瑤光。二隱之星曰:左輔、右弼。七星在人體而言代表雙目、雙耳、鼻孔及一口,亦及人生的七竅。二隱之星則代表尿道、肛門。人死九竅不通,魄歸地獄,魂飛九天,故有「北斗註死」之說。北斗二隱星「左輔」、「右弼」,平時不易見,但北斗中光亮異常,即使隱星浮現,信眾若虔誠祈禱,必能增壽。凡人受胎,皆從南斗過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因之,信眾欲解厄延生,皆須祈禱「北斗星君」。

二樓前殿正殿:

  彌勒尊佛則為「未來佛」,坊間所有寺廟大雄寶殿中多供奉三尊佛像,中間為釋迦牟尼佛即「現在佛」,左邊一尊便是燃燈佛,即「過去佛」,右邊一尊為彌勒佛,則為「未來佛」,即佛教所稱之「三世佛」。彌勒全譯梅達麗,又譯為慈,彌勒是姓,名阿逸多,義釋無能勝,公元前六世紀,人與釋迦牟尼同時。生於印度波羅奈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他生而相好莊嚴,聰慧絕頂,按印度的習俗,生了孩子要請向師看相,相師驚異地說:此兒俱足輪王相,這話很快傳到國王耳裡,滿朝文武惶恐異常,怕國內要發生政變,急欲覓得此子加以殺害,其父預感大禍臨頭,即將匿藏於母舅家中,及長舅氏慮其禍終不能免,即令其見佛聞法,從佛出家。彌勒由於從小生活在經濟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後依然交遊族姓,喜愛穿著,如國王將一件金縷袈裟供佛,佛將它賜給諸比丘,大家看到這般華麗的袈裟,誰都不敢要,唯彌勒受之,並天天穿在身上,到處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議論,他聽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彌勒在「楞延經」裡說:「憶我往昔,有佛出世,明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遊族姓」,「法華經序品」文殊也說他,「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多遊族姓家」,說明他這一習性的養成並非始於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由來已久。彌勒學佛的歷史比釋迦牟尼資格要老的多,但他因喜好交遊,愛吃穿,而重視慧學,勇猛精進,不如釋迦,最後結果是後來居上。

  文昌帝君(位置中間)主宰功名利祿,又稱梓潼帝君,道教尊為主宰功名利祿之神祇。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四川()之七曲山。農曆二月初三生辰日,隆重祭祀。生於周代年初,民間又尊為「文曲星」,專司文武爵祿科舉之本,而受到讀書人崇奉。

  關帝聖君(位置左邊),姓關名羽,本名長生,又字雲常,俗稱關三郎,三國蜀漢河東解梁(今山西晉縣西南)人氏,生於後漢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六月二十四日,帝與張飛同從後漢主劉備,並於桃園結義。享壽六十,封號為「忠義神關聖大帝」。

  三太子(位置右邊),在佛教稱哪吒神,稱為毗紗門天王第三太子,在道教叫「中壇元帥」,俗稱太子爺、太子元帥,為玉皇大帝駕下之大羅仙。姓李名哪吒,手執「火尖槍」,臂套「乾坤圈」,腰圍紅色「渾天綾」,背負「豹皮囊」,囊中有「金磚」一塊,腳踏「風火輪」,氣宇軒昂。

  左堂:天上聖母坊間以「媽祖」、「媽祖婆」、「天后」、「天妃」等尊稱。聖母為宋廟莆田林愿氏第六女,林默又名默娘,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三月二十三日,羽化於宋熙四年(公元987)二月二十九日,昇天日為九月初九日,享年二十七歲。於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褒封為「天上聖母」,奉為中國女海神。

  右堂: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本為原始化身,上帝封為「玄天上帝」,其別稱尚有:開心尊者,北極大帝、開元仙帝、元武神、極佑聖真居、上帝公、帝爺公等。道教謂「玄天上帝」是北方玄武之神,玄武屬水,水色黑,黑亦稱玄,故其蟒袍,旗幟皆為黑色。因玄天上帝可指引海上航行方向,遂供為航海保護神,又因具有高深法力可驅妖魔,又被奉為幼兒保護神。道教尊「玄天上帝」為三元都總管,金闕化身,萬天法王,總率三十六帥,是道教靈威最盛,信仰最廣的神仙之一。

三樓為宇宙大自然之星君,不予敘述。

  正殿供奉無極大天尊(明明上帝)及日月星君、二十八宿星君、守護神關聖帝君、呂純陽祖師,左堂瑤池金母娘娘,右堂西王母娘娘,神威赫赫,眾信士同沐神恩,共沾聖德。

 

 

備註

一樓前殿木門彩繪門神

  正中門神:左為秦叔寶(白臉),右為尉遲恭(黑臉)

  中門(左側一)門神:左為風,右為調

  中門(右側一)門神:左為雨,右為順

  中門(左側二)門神:左為加官,右為晉祿

  中門(右側二)門神:左為茶果,右為香花

二樓後殿正前方彩繪壁畫

  壁畫內容為西王母娘娘蟠桃赴會,敘述漢初,武帝劉徹(擁有河西四郡),有幸會晤王母及八仙(李鐵拐、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並在瑤池賜蟠桃。祖廟在甘肅省涇川縣之回山。

  李鐵拐:其名為李凝陽,隋朝峽人,善導出元神之術,其行如電,巡行天下,「通考」指李鐵拐有足疾,為西王母點化升仙,授以「鐵拐」。

  漢鍾離:為複姓,名權,字寂道,號和谷子,又稱雲房子先生,正陽子,曾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權,即天下第一個閑散之人。燕京人(金陝西),身長八尺,俊目美髯。

  張果老:唐代道士,玄宗時隱居恒州中條山(今山西省擁濟縣西南),以其白驢代步,常日行萬里。

  何仙姑:廣州增城縣人,生於唐武后(公元六八四至七零一年),小樓區新桂鄉何泰之女,原名何秀姑。

  藍采和:屬上八仙,他原是一位行丐道士,常穿破爛衣衫,一腳著靴,一腳赤行。夏天時在長衫內穿厚厚的內衣,冬天躺在雪地中,呼出的氣彷如蒸氣一般,藍仙本是男子,但後

世戲曲中常伴著女裝。

  呂洞賓:又稱孚佑帝君,世稱呂仙祖,別號純陽子,亦稱麻衣道者,山西蒲州府永樂縣人,生於唐德宗十四年四月十四日。

  韓箱子:又稱瑤華帝君,相傳韓湘子為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侄孫,原名韓湘,字若雲,韓仙為一手執長笛之美少年。

  曹國舅:名佾,亦作景休,邢台寧晉人,《宋史》因他為慈聖光獻皇后之長弟,故稱國舅。宋代就被內丹道收編為呂洞賓弟子,受漢鍾離、呂洞賓點化修道成仙。

 

 

全國首創觀世音菩薩銅雕浮像(嵌掛於廟後方整扇壁)

材質為約全新三噸青銅打造11米寬18

巨幅銅雕:觀世音菩薩、善財童子(左脇)、龍女(右脇)、上方一對祥龍,(正上方橫字)福龍山,(左行字)海湧祥雲浩蕩十方涵聖地,(右行字)甘泉騰瑞氣天然靈石化觀音。

 

 

二樓後殿玉皇大帝和二樓前殿彌勒尊神

材質皆為新銅一次打造完成。

 

 

 

 

 

 

 

109.04.01 總幹事 曾献斌彙整